24小时咨询热线

0937-75997781

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动态 > 企业新闻 >

古典名篇赏析《典论·论文》 作者:【三国】曹丕“金年会金字招牌”

发布日期:2023-10-28 00:15浏览次数:
本文摘要:《典论·论文》作者:【三国】曹丕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,而固小之。 与弟超书曰:“武仲以能属文,为兰台令史,下笔不能自休[1]。”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。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里语曰:“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。 ”斯不自见之患也。

金年会金字招牌

《典论·论文》作者:【三国】曹丕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,而固小之。

与弟超书曰:“武仲以能属文,为兰台令史,下笔不能自休[1]。”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。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里语曰:“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。

”斯不自见之患也。今之文人,鲁国[2]孔融文举,广陵[3]陈琳孔璋,山阳[4]王粲仲宣,北海[5]徐幹伟长,陈留[6]阮瑀元瑜,汝南[7]应玚德琏,东平[8]刘桢公幹:斯七子者,于学无所遗,于辞无所假,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,仰齐足而并驰[9]。以此相服,亦良难矣。

盖君子审己以度人,故能免于斯累而作《论文》。王粲长于辞赋,徐幹时有齐气[10],然粲之匹也。如粲之《初征》、《登楼》、《槐赋》、《征思》,幹之《玄猿》、《漏卮》、《圆扇》、《橘赋》,虽张、蔡[11]不外也。然于他文,未能称是。

琳、瑀之章表书记,今之隽也。应玚和而不壮,刘桢壮而不密。孔融体气高明,有过人者,然不能持论,理不胜辞[12],以至乎杂以嘲戏。

及其所善,扬、班[13]俦也。凡人贵远贱近,向声背实,又患暗于自见,谓己为贤。夫文本同而末异,盖奏议宜雅,书论宜理,铭诔尚实,诗赋欲丽:此四科差别,故能之者偏也。

唯通才气备其体。文以气为主;气之清浊有体,不行力强而致。譬诸音乐,曲度虽均,节奏同检[14];至于引气不齐,巧拙有素,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。盖文章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

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。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

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于翰墨,见意于篇籍,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故西伯幽而演《易》[15],周旦显而制《礼》[16],不以隐约而弗务,不以康乐而加[17]思。夫然,则昔人贱尺璧而重寸阴,惧乎时之过已。而人多不强力,贫贱则慑于饥寒,富贵则流于逸乐,遂营现在之务,而遗千载之功。

日月逝于上,体貌衰于下,突然与万物迁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融等已逝,唯幹著《论》[18],成一家言。注释:[1]下笔不能自休:下笔没完没了。这是笑其为文冗长,缺少剪裁。

 [2]鲁国:在今山工具南部。 [3]广陵:今江苏省江都县。 [4]山阳:今山东省邹县。

 [5]北海:今山东省寿光县。 [6]陈留:今河南省开封县。 [7]汝南:今河南省汝南县。

 [8]东平:今山东省原东平县。 [9]“咸以”二句:意即谓他们都能各逞其才,各不相让。

 [10]齐气:古代齐国其俗文体舒缓,言徐幹为文亦染有这种地方习气。 [11]张、蔡:东汉张衡、蔡邕。

 [12]理不胜辞:指词美而理不足。 [13]扬、班:汉代扬雄、班固。

 [14]检:法度。 [15]西伯幽而演《易》:相传周文王姬昌被纣拘于羑里,因推演《易》象而成书。西伯,谓西方诸侯之长。

纣尝赐文王弓矢斧钺,使得专征伐,为西伯。 [16]周旦显而制《礼》:姬诵即位为周成王,年幼而由叔父周公姬旦摄政。

相传周公曾依据周的官制而作《周礼》。但据后人考证,《周易》与《周礼》的成书,大致都要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年间。 [17]加:转移。

 [18]著《论》:徐幹有《中论》二十二篇,今存二十篇。赏析:《典论·论文》是曹丕的专著《典论》中的一篇。《典论》一书,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,共有五卷。《魏志》载明帝太和四年(230)二月戊子,曾将它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和太学,凡六碑。

清严可均《全三国文》考证:“唐时石本亡,至宋而写本亦亡。”只有《自叙》见载于裴松之注,《论文》见收于《文选》而能完好无缺。

又据《艺文类聚》卷十六《赞述太子表》,知成书尚在为太子时。又观《论文》中有“融等已逝”的话,可见成书已在汉献帝建安末期。然而这时事实上曹丕的文学时代已经开始了。

鲁迅先生在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一文中,曾说曹丕的一个时代,可以说是“文学的自觉时代”。那么,曹丕写的《典论·论文》,可以说是文学自觉时代中文学品评的自觉体现了。在这以前的文学品评,最早的只有片言只语,如《论语》中孔子的论诗。稍后,或则裒辑成篇,如卫宏的《毛诗序》;或则限于一篇一书,如班固的《离骚序》、王逸的《楚辞章句》诸序等。

而能较广泛地对其时的作家做出比力评论的,不能不推曹丕这一篇为最早了。这篇“自觉的”品评中涉及了许多问题,而这些问题又多数是“自觉”而得的,如文人相轻、贵远贱近、审己度人、体裁不能兼善、七子评价、文章本末、文章功用以及怎样来完成千载之功等问题。文章不长,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广泛。

那么,其中究竟哪个问题才是主要的呢?对此,古往今来,论者往往各取所需,各有所得。其中最能一语破的的莫过于五臣中的吕向了,他说:“有此篇,论文章之体也。

”什么才是文章之体呢?根据曹丕的看法,这“体”字似乎包罗有本末两层意思。他以为:“夫文本同而末异”。

“本”即是指“体气”。他说:“文以气为主;气之清浊有体”。这是分而言之,为“主”即是为“本”。

又说:“孔融体气高明”。这是合而言之。以气和体气论文,即创于曹丕,指的当是作家特有的气势派头体现。

这种气势派头体现,于社会习尚、师承关系及作家的小我私家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。从他所说“至于引气不齐,巧拙有素,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”看来,则似以素质为其主要一面。“末”即是指体裁。体裁之异即在:“奏议宜雅,书论宜理,铭诔尚实,诗赋欲丽:此四科差别,故能之者偏也。

唯通才气备其体。”章学诚《文史通义·内篇一·诗教上》曾说:“后世之文,其体皆备于战国。”这些差别的体裁,经由两汉的繁荣与生长,经曹丕提供了大量观摩比力的实例,使他对它们各自的纪律有了较多。


本文关键词:古典,名篇,金年会金字招牌,赏析,《,典论·论文,》,作者,【,《

本文来源:金年会金字招牌-www.kscopier.com

XML地图 金年会·(中国)金字招牌,诚信至上